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李书福:为世界汽车安装“中国引擎”

2014年02月10日 11:04 | 作者:王复渝 | 来源:《使命》
分享到: 

  “凝聚”各方力量,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创业,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作为,是个人智慧充分展示和物化的过程。这样一个作为,这样一个过程,旁观者不完全理解甚至有误解,那是很正常的。对此,李书福的态度有三条:一条是“让人家说去吧,走我自己的路”。对于某些人、某些舆论的讥讽、挖苦和指责,他从来都是一笑置之。李书福曾经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反思:“为什么我不招人喜欢?那是因为我做的事揭了别人的短。我想,如果我做的事是为了我的事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那就让小部分人去指责吧!”

  第二条是“真情相告,理解万岁”。绝大多数的社会舆论是出于对吉利的关心,是一种善意,对此李书福总是抱着感恩的心情去向他们做解释,不厌其烦地去向他们宣传吉利的理念。他本人就多次接受国内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的采访,他的真诚逐渐换得了舆论界的理解和同情。让李书福最感到欣慰的是,国内各主流媒体给了吉利热情的报道,为吉利营造了一种客观公正的舆论氛围。

  再一条是“剖明心迹,争取支持”。吉利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初,许多条件并不具备,非常需要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于是李书福就不断地、主动地向上级反映、“游说”,不断地、主动地提自己的看法、观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书福的努力得到了省、市及中央部门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吉利最需要的时候,来自各方的这种支持非常宝贵,时时温暖着李书福和吉利人的心。

  最令李书福难忘的是1998年8月8日的下线仪式。为了庆祝吉利“豪情”汽车在浙江临海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吉利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可是那天快10点钟了还没有嘉宾前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吉利的汽车还没有拿到“准生证”,严格地说,还是“非法”生产,很多人不敢来。就在李书福和他的同伴极度失望的时候,一位女领导出现在了车间门口。她就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省长急驶300多公里,从杭州到临海来参加吉利的“豪情”下线仪式。叶副省长的到来,给了李书福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这个在种种艰难面前总是不低头的汉子,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另一次同样令李书福难以忘怀的是,1999年,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到吉利考察的时候,李书福向他提出正式造汽车的要求。李书福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造车,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们尝试的机会。李书福说了很多,曾培炎静静地听,最后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不反对你们造车。”就是这句话让李书福看到了希望,坚定了造车的信心和决心。

  像这样令人难忘的人与事,在李书福的创业生涯中还有许多许多。李书福认为,创业,尤其是“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业”,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成就的。“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团结、凝聚各方力量,为实现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自主创新”,是开启造车之门的金钥匙

  进入汽车领域仅仅只是事情的开始,接下来面临的,则是千难万险。李书福有个原则,就是对认准的事绝不退缩,因为他坚信“世界在不断变化,力量在风中回荡,任何‘不可能’都有可能转变为‘可能’。”

  譬如,开始造汽车后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乏人才。最初的汽车研发团队,加上他一共7个人,只有3个人是出自汽车厂的钣金工。在企业的起步阶段,他们连一般的大学生都留不住。因此在广泛延揽国内外汽车专家人才的同时,李书福横下一条心,下决心自己办学,专门培养汽车专业人才。于是,几乎与建设汽车生产基地同步,吉利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款项,先后创办起了浙江吉利汽车技工学校、浙江吉利经济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大专院校。现在,在吉利的研发线上工作的科技人员,吉利自己培养的占了一半,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百分之七十也来自吉利自己的学校。尤其是近期创办的培养研究生、博士生这样的高级汽车专业人才的汽车工程学院,开了国内车企的先河,为吉利和中国汽车工业培育、储备了大批高端人才。

  在汽车生产刚有头绪的时候,李书福还几乎被另一个难题所击倒。当时吉利的发动机还在研发中,汽车配置的是天津丰田生产的8A发动机,但当吉利对发动机的需求成倍增长时,却遭到了对方的刁难:先是大幅提价,后是干脆停货。竞争对手的“下马威”深深刺痛了李书福,他发誓要尽快做出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并且在试验中不断壮大研发能力,吉利牌发动机终于陆续问世。有了自己的发动机,吉利在研发、攻克汽车核心零部件方面一下子赢得了主动。之后,各种型号的发动机陆续研发出来,甚至在几年后拿下了技术上处于“世界先进、中国领先”地位的CVVT发动机。

  李书福执着地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举一个例子来说,那就是核心零部件技术—吉利自动变速箱的研发。

  2000年,国家在自动变速箱的研究上曾经专门立项,从国债计划中安排款项支持上汽和天汽研发自动变速箱。上汽自动变速箱项目在论证阶段就终止了,天汽的项目也是中途停止。两个项目耗时两年多,参加研发的中高级工程师200多人,共花费了8亿多人民币而没有成功。据此,国外有人断言“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

  2002年年初,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开发自动变速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3年时间的数百次试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共耗费了110辆试验车,徐炳宽和同志们掌握了29219个标志性数据,自主建起了具有3万台生产能力的装配、生产线,并形成了零部件百分之百国内配套的产业链,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于研制成功。2005年5月,吉利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国外汽车巨头对中国实行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封锁就此告破。

  在其他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吉利用一个又一个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成功事实,诠释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没有改革就没有自主,没有自主就无法创新。

  李书福认为,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新兵的吉利,与国内外那些已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汽车公司相比,差距太大,若是正面迎敌,目前还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只有在研发、技术、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和他们一较高下。所以,他在集团内部提出了“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全面领先”的战略思想,把在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放在企业经营的首位。

  现在,吉利在多项汽车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其中BMBS也就是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技术,解决了其他汽车公司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重大安全问题。这一发明,曾在2008年北美底特律国际汽车展上引起了世界汽车界的极大关注。

  不仅如此,吉利产品的品质也令人刮目相看。2009年12月29日,吉利熊猫在C-NCAP测试中获得了五星级标准,成为国内最安全的小车。2011年1月7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吉利帝豪EC718在2010第四批C-NCAP碰撞试验中获得了五星安全评价,其得分甚至高于某些合资品牌。迄今为止,国内共有5款自主品牌获得五星级标准,吉利就占了两款。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吉利 李书福 汽车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