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李书福:为世界汽车安装“中国引擎”

2014年02月10日 11:04 | 作者:王复渝 | 来源:《使命》
分享到: 

  “战略转型”,引领企业逆势上扬

  “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是李书福进入汽车领域伊始就立下的宏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带领吉利人从“简单”起步,采取“低价策略”,卧薪尝胆,埋头苦干,逐步涉足“复杂”,历时整整10年。10年间,吉利成功打造出一系列价廉物美的经济型轿车,圆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轿车之梦。

  毫无疑问,“低价策略”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但是,透过繁荣的表象,李书福却看到了这一策略潜在的危机:合资品牌的价格正在不断下探,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愈来愈紧,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及时防患于未然,中国自主品牌的低价优势将很快丧失殆尽!

  于是李书福毅然决定:舍弃“低价优势”,转向“技术领先”,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启动新一轮的战略转型!

  然而此时吉利的老产品还在热销,新产品尚在襁褓中。更要命的是,转轨不仅仅是产品的一上一下,它将涉及到整个集团的方方面面,包括现成的生产设备要全面更新,甚至连厂房都要推倒重来;销售、售后服务,经销商、供应商网络,研发、技术系统,管理方式及全球布局,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一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面对种种怀疑和担忧,李书福不得不挑明企业面临的潜在危机:

  —社会在不断发展,富裕起来的人越来越多,这将意味着对低廉车感兴趣的人会越来越少;

  —企业要发展,一定要创新。全世界来到中国的汽车,价格都在下探,自主品牌如果仅仅满足于造低价车,迟早会被残酷的竞争吞噬!

  —十年苦斗,中国自主品牌好不容易打出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一定要高高举起,如果由于落后而不得不偃旗息鼓,那将是吉利人最大的罪过!

  2007年5月,李书福正式宣布吉利进入战略转型期。首先是吉利豪情开始停产,接着是美日、优利欧逐渐减少生产份额。到了2008年,几款老产品顺利退市,主打产品的位置,逐渐让给了具有全新技术含量的“新三样”: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和吉利远景。

  2010年,吉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与此同时引发的,是集团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一系列变化:研发上确立了平台化为基础的产品战略;布局上形成了均衡的八大生产基地;销售上构建起了多品牌营销体系;服务上打造起了体验式快捷服务品牌;人才培育上采取了“招贤纳士”与“自育自培”并举的策略;管理上推行了矩阵化经营管理模式等等。

  正是这场未雨绸缪的转型,为吉利赢得了应对紧接而来的经济危机的主动权。2008年,吉利的经营逆势上扬,成为当年汽车界罕见的亮点;2009年,吉利顺利兑现“四项承诺”,全年销量实现48%的增长;2010年,吉利全年销售突破41.5万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国家大奖,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社会地位都得到显著提升。

  李书福“策动”的战略转型,是他早就酝酿于胸、落实于行的一次变革。这场战略转型是吉利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喷发,是吉利的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飞跃。

  出手如风,为吉利打开全球时代之门

  受2008年金融风暴影响,昔日风光无限的世界汽车企业,纷纷陷入亏损、裁员、破产的泥沼,汽车巨头们的脸色,一个个像铅块一样阴沉。

  然而,也有人一脸阳光。

  2009年3月27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大厦,作为吉利集团董事长的李书福,笑容满面出现在吉利汽车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的签约仪式上。

  其实,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李书福就在“觊觎”国际汽车优良资产了。

  2006年10月24日,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英国议会上院领袖阿莫斯女男爵的见证下,李书福代表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公司(0175HK)和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正式签署了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的协议。协议规定,吉利汽车将与英国锰铜控股组建新合资公司,在上海华普生产TX4伦敦出租车。按照协议,吉利汽车将在合资中占51%的股份,华普汽车占1%,英国锰铜控股占48%,中方以占股52%的比例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方。

  这次收购,中方得到了合资公司的控股权,改变了过去在双方股权相等的情况下,技术水平较低的中方只能受制于外方的局面。吉利收购案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经典案例。

  短短3年间连续成功进行的两次国际收购,为李书福的“全球化”之路做了最好的演练。2010年3月28日,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沟通和谈判,在北欧瑞典王国的哥德堡,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签署了一份协议,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首相兼工业与能源大臣Maud Olofsson出席签署仪式,见证了这起轰动世界的并购案。李书福表示:“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作为国际知名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4个月后,李书福与福特公司财务官共同出席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沃尔沃资产交割仪式,为这起改变世界汽车格局的并购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1年前两个季度,沃尔沃全球销量超过230746辆,同比增长20%。在中国市场,过去6个月保持60%增长速度,9月份甚至达到113%的增长。

  2011年10月,到访的比利时王储菲利普亲自向李书福董事长颁发了利奥波德国王勋章,这是王储首次将国家最高勋章颁给中国人。王储及比利时各界对吉利并购沃尔沃后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报效桑梓,浓烈如酒的浙商情怀

  李书福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全国政协委员。

  每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他都有提案,兴利除弊,一丝不苟。作为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的老板,他用最大的热情灌注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李书福的“研究”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开放、广泛的。他从来不“研究”眼前,他只“研究”未来,所以他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战略家”。

  在浙江台州,人们至今还对李书福的一次会议演讲津津乐道。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在浙江》。那是一次没有讲稿的即兴式演讲,他旁征博引,对中国汽车工业和世界汽车工业的历史、现状、问题、趋势进行了全景式的剖析。

  李书福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必须遵守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不要简单地用资金、技术、人才去硬拼、硬比,而是要根据全球各种相关因素的复杂变化,找到自己的战略位置,确定自己的战略思想。今天,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存在体制性障碍了,已经许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最大机遇。

  他说:“汽车工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不宜在大城市发展,无论是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市、德国的沃尔夫斯堡,都不是大城市,而汽车推动了这些区域的繁荣。

  他说:“纵观全球汽车工业,全行业的不景气,利润普遍下降、破产、重组,购并案件时有发生。但是,这并不可怕,这恰恰是我们发展浙江汽车工业的机遇。我相信,把汽车公司建在浙江境内完全是正确的,这是战略选择,眼前虽然没有形成明显的浙江汽车工业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一定能够形成在世界上有地位的汽车工业制造基地,台州一定能够打造成经济型汽车工业之都,一定能够引起全球的关注,让世界为之感动!”

  演讲的观点,已经被李书福近年来带领吉利进行的种种实践不断地得到了证实。

  从这样的演讲中,人们感受到了什么?家国情怀。

  充分体现李书福这一情怀的另一件事,是办学。

  办教育和造汽车,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却被李书福天衣无缝地黏合在一起。

  对于吉利办学,舆论一直沸沸扬扬。有人说吉利办学是“作秀”,有人说是借办学来“吸引眼球”。对这一切,李书福只是莞尔一笑。在各种揣测和非议中,吉利的教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在浙江,1997年创办的“吉利教育中心”,几年下来已扩张成为下辖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等多种教育机构,拥有上亿元资产,集高、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教育基地。

  在北京,2000年投入8亿元资金创办的“北京吉利大学”,已成为中国教育界一匹真正的“黑马”。它与中国传统大学有很大不同的教育理念:“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即注重校企结合。

  在海南,一所署名“海南三亚学院”的高校已经硕果累累。

  吉利集团为什么要兴办教育?在一次媒体的穷究之下,李书福终于有了“说法”:“创办高校,涵养企业,报答社会,造福桑梓”。“涵养企业”,就是造就、输送吉利集团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蓝领,“报答社会”,就是使更多的学子特别是高考、中考落榜的学子能够继续进校学习,将来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

  此外,李书福在访问哈佛大学时,听到了这样的背景:出过多位美国总统、数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哈佛大学,居然是一所民办大学!而在美国排位前10名的名牌大学中,民办大学就有7所。这一点恰恰触动了李书福的神经,他说:“北京吉利大学一开始就要走上向哈佛等国际名校看齐的路!”

  李书福办教育的终极目光,始终盯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并购沃尔沃,让吉利一次又一次以国际化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李书福告诉吉利人,并购沃尔沃,“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跻身全球500强,为世界汽车置入“中国引擎”,这就是吉利的下一个目标。

  李书福,正在实践他对国人的承诺。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吉利 李书福 汽车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