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让“中国声音”更加响亮

全国政协委员献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6年04月01日 10: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蔡建国:加强“软实力”建设助推“中国梦”实现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就“软实力”的重要性着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和平崛起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相对于“硬实力”的不断增长,“软实力”建设则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文化大国,却非文化强国。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形成的“儒家文化圈”辐射至整个东亚地区,其影响力至今仍根深蒂固、不可撼动。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其影响力日渐微弱,加之缺乏提炼、创新,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得以开发,更没能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竞争力,甚至面临他国激烈竞争、文化资源流失的风险。另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贸易存在较大逆差,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中国国际话语权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力不相符。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影响力仍然有限,与我国世界经济地位排名反差明显。

第三,中国承担国际责任越来越多却依然存在不和谐论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在大幅度减少本国贫困人口的前提下,援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为世界扶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中国责任论”依然存在。

第四,中国国家形象失真,国际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已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心,然而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并未以相应的态度客观看待中国,肆意传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舆论环境面临挑战。

第五,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讲不好“中国故事”。中国官方媒体的对外宣传虽然几乎覆盖联合国所有工作语言,但却难以进入国际社会主流,很多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不能将真实的中国用对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思维逻辑传播出去,因而既感动人心,更不能感动世界。

因此,根据当前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助推“中国梦”实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利用中国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优势。公共外交相对于传统外交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其半官方的背景,通过柔性的手段实现争取人心,加深相互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信息传播、平等协商和人文交流赢得“民心”,进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

第二,发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资产,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如孔子学院品牌、动漫产业。

第三,加强品牌国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国家品牌是良好国家形象的缩影,必须全方位塑造国际品牌,创立国家品牌建设制度,进行国家品牌营销,增强国家品牌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借此重塑国家形象。

第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西强我弱”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同时注意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强化新闻报道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化解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改善中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中国在事关全人类发展问题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借此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五,加强侨务工作,进一步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华侨华人可以传递中华文化、介绍当今中国、宣传中国形象;海外华文媒体是发出中国声音、讲演“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华文教育则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具体实践。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并与公共外交相结合,形成“双轮驱动”的效应。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故事 中国声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