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革吴先宁:协商实效性研究

2016年11月10日 14:46 | 作者:吴先宁 |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分享到: 

民主协商实效性的三个维度,从过程与目的来考察,其实就是协商与决策的几种关系。一项协商意见或一次协商在其中一个维度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发生的影响,都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其间并无优劣高低之分。比如,形成议题或引起关注的协商意见,就并不比当即进人决策的意见“差”,更非“无用”。而且,由于前者往往是在更深、更不易察觉的层面提出问题,反而更具前瞻性、宏观性、深刻性,因而倒是更具价值的意见。

四、 协商实效性与机制、程序创新

对民主协商实效性三个维度的阐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认知上说,民主协商实效性三个维度的阐述,能够启发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完整的过程来认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协商,协商实效性关乎对这一制度的优越性的认知和评价。从三个维度认识协商实效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使得我们能从更多维度来考察和评价协商的效果,而不仅仅是从单一的维度来考察,从而使我们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认知更全面、更具体。而对于特定的协商参与者如政协委员来说,也有利于他们摒除急功近利的心理,按照俞正声同志在2013年全国政协大会闭幕会上的要求,戒除浮躁、弘扬理性,沉下心来深人思考和研究前瞻性、宏观性问题,不断提升意见、建议的质量和协商的水平。

从实践层面而言,通过对协商实效性的机制和程序基础的分析,可以使得机制和程序的完善创新对于增强协商实效性的重要意义更为明确,并在这方面投入更多、更大的关注。同时,对于协商实效性三个维度的理解,也为通过机制和程序的完善创新而增强协商实效性打开了思路。三个维度的视野,使我们从协商过程的各个环节来看待协商实效性问题,进而明确协商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创新和改进,都有助于协商实效性的增强,具体来说就是提出议题、展开对话、形成共识三个阶段的诸多环节。因此,要力求把增强协商实效性体现在每一项制度程序的设计之中,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环节。以政协提案工作为例,20世纪80年代,对于增强提案工作协商实效性的注意力,多置于承办这一方,在实践中逐渐发现,实效性的提升决非解决承办一方的机制完善所能单独奏效,由此创新设计了提高提案质量、办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机制和程序,制定了提案的立案标准、提案交办的登记和答复等程序。从协商实效性三个维度的视野来看,增强协商实效性的要求必须贯穿于提案工作机制程序的各个环节,通过完善和创新提案的选题、提案的形成、提案的交办、提案的协商办理等各个环节的机制和程序,才能把提案工作实效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关注制度机制创新对于增强协商实效性的作用时,既要深人把握和准确描述我国既有的协商民主的宏观制度,又要深人到制度的具体运作和微观程序层面,细心分析制度运作的每一个环节,考察这些环节本身的效果,以及它们在实现总体实效性方面的作用。凭借这样的研究,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具体的看似微观的程序关节点,显著推进了协商实效性的实现。这些微观的程序关节点,正是制度和机制创新易于人手、易于见效的地方,应是重要着眼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程序的改进和创新,对于增强协商实效性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意义和作用。例如,201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在小组讨论会程序里增加了一个由小组提出议题、围绕这一议题进行讨论的安排。这一以前所没有的看似细小的程序上的改进,使小组讨论会的议题更明确、讨论更集中,从而对增强协商实效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又如,2014年5月和6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的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两次党外人士专题调研座谈会,在程序上,把八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分为两组分别举行座谈会。对此,决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为方便开会而做的随意安排。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参与协商的各方,有了更充分的时间集中围绕几个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有利于对话频率的增加和协商的深化。制度分析理论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关键程序的设计,会大大加强制度运作的有效性。由此可见,两次专题调研座谈会所做的这一安排,无疑具有程序上的关键性。

增强协商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加强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的前提下,深人理解和把握协商实效性的内涵和要求,明确工作思路是基础,完善和创新协商的机制和程序是关键,而不断提高协商参与者的协商能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这后一个课题,笔者将有专文探讨。

编辑:韩静

关键词:协商实效性 协商民主 民主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