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虽已未富先老 却要有备而来

全国政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专题调研综述

2019年04月18日 17:12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从“一高三低”到双重目标

在调研结束前召开一个调研组的内部座谈会,让大家充分交流意见、建言资政,已经成为全国政协调研的“固定节目”。3日晚,内部座谈会开始前,任亚平委员讲起了其母亲居家养老的现状,言语间充满了无奈。

原来,其母亲患重度肌无力多年,近几年,已经到了只有呼吸和吞咽流食的力气,连睁眼都需要旁人帮助的地步,必须专人看护。任亚平请了三个护理员照顾母亲,一个负责做饭,一个负责白天,一个负责夜晚。

“你们想象不到找专门负责护理我母亲的这两个人,我费了多大的劲儿。因为要胜任对母亲的照护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比如喂饭吧,必须每一勺都送到离嗓子很近的地方,才能让她有力气咽下。每次赶上护理员休息,我们都是手忙脚乱还照护不好。我现在就特别怕这两个人辞职,如果她们要走,我都不知道再去哪里找人,本来愿意照顾老人的人就少,更别说有专业照护能力的。”任亚平边说边摇头。

养老护理员数量少,专业能力低如今已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次调研过程中呈现出的,便是养老护理员“一高三低”的普遍现状———年龄偏高、社会地位低、综合待遇低、文化程度低,导致人难招、人难留、流动性大,专业能力低。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2018年,从事第三产业的81.29万人中,养老行业就业人员不足5000人,占比仅为0.6%,护理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85%,其中护理员平均年龄在50岁及以上占48.9%。男性护理服务人员较少,且年龄多在45-59岁之间。护理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工资待遇低,使得从业人员流动性很大,很难留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

从政策层面看,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尚未真正融入“大人才”工作格局,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高校少、职业培训学校不足。各类养老护理机构自成体系,缺乏相互配合和协作。养老护理人员的选拔、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从社会层面看,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很多人都认为照顾老人是一种“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尽管一些院校开办了养老照护类专业,然而相当多的考生不愿意报考,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也不愿意做,从而影响了养老护理院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养老护理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率高,使得专业化前景不佳。

从个人层面看,多数养老护理员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程度低、精力有限、学习能力较差,不愿意或没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专业培训难度大。同时,多数养老护理员未经过正规岗位培训,她们所掌握的技能基本是养老护理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并不一定具有规范性,与受过系统培训的医院专业护理员相比较,差距很大。

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产品,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养老相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35所技工院校开设家政服务、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共有在校生49228人。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我们一方面应在高等院校及各级技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和相关课程,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并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学生奖励、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持证上岗。另一方面,也要摸清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人数,在此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需要。

同时,还应打好政策牌、待遇牌、亲情牌,壮大从业人员队伍。从新时代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并对从业人员职业定义、培训要求作出规定。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护理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工资标准,保障护理人员的生活水平,解决护理人员后顾之忧。民政、卫生健康、医疗保障、人社、财政等部门也应考虑组织各种形式的慰问、表彰活动,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让更多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

在国家取消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鉴定后,养老护理员水平鉴定评价制度的建立呼声很高。业内人士建议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列入国家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逐步过渡到准入类职业资格,为今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评价标准。从制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到建立养老服务人员按服务年限设立岗位津贴制度,实现调动服务人员积极性与培养留住人才的双重目标。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才有可期的未来。(吕巍)

编辑:张佳琪

01 02 03

关键词:养老 社区 居家 政协 郑秉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