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人民政协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系列报道之三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述评:用"中国式商量"凝心聚力

2016年03月03日 09:17 | 作者:梁春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双周协商座谈会自2013年10月第一次举行开始,当年就举办了5次,2014年19次,2015年20次,2016年刚刚开始,已经举办2次,这样的协商密度,再加上已有的全会、常委会、专题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协商形式,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民政协协商工作格局,体现了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也让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专门二字名副其实。

每次有20名左右政协委员参加,每年举办约20次,一届下来,将有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参与过双周,委员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之前,有不少全国政协委员曾经透露参与协商的机会并不太多,除了每年参加一次的全会以外,如果不是常委会委员或专委会委员的话,参与政协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表示,双周协商座谈会确实对于发动委员加强协商,是一个很有效的尝试,是中共中央加强协商民主的重要举措。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荣军看来,双周协商座谈会也是如此。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周协商座谈会不仅仅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是人民政协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体现。

充分凝聚共识,让双周协商的魅力深入人心

共识是合作共事之基,团结奋斗之要。

4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实践表明,凝聚共识,的确是它最大的魅力之一。

这4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持人都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坐在会场,分量自然不同寻常。每次开场,俞正声主席都强调,我们这儿只提供平台,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谨,我们不拍板决策,只是希望大家在交流中增进共识。会议结束前,他会把大家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但都不做任何结论。

亲历过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对此印象深刻:“俞主席最后的总结没有长篇大论,都是高度概括,但谈的几点往往都抓住了关键。”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中国式商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