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专题 专题

守住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全国政协“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调研综述

2016年11月14日 16:45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

也是“管”出来的

“我国食品安全目前难点有两头,一头是农产品,一头是‘三小’,即小作坊、小餐饮和小摊贩。”田惠光常委认为,以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综合执法模式,要想堵住这两头,难度重重。

正如前所说,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然而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未成规模,无论怎样体量巨大的执法群体,都难以全覆盖监管到散落在农村、社区的单个农民和个体散户。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如何将有效的力量前置到生产环节,发挥监管的效用,随着调研行程的推进,委员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目前,我国食品在生产环节的监管仍然归农业部门负责,进入流通环节后,其监管职能就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手”。

调研组在湖南、福建去了几家大型餐饮和生产加工企业,“明厨亮灶”、全程管控式的生产加工流水线和一些企业自设的质量检测部门,无不显示了大企业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把控能力和信心。而委员们也认识到,与基层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相对而言的,不是眼前看到的这些大型企业,而是个体经营户,包括农村的个体农户。

“我从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的个体农户70%都是分散经营,没有纳入任何组织形式。”两次参加调研的王修林委员清醒地认识到,组织化程度低必然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他提出,关键应规范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商业模式,“简单地说,通过流通领域的监管,倒逼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引导农户散户往组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农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97%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对此,田惠光常委说:“有了机构,下一步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这块的监管力量。”

基层的检验检测技术手段如何,是两次参加调研的岳秉飞委员的关注点。“食品监管可不是靠监管人员的‘火眼金睛’辨识出来的。现在最大的风险是化学性风险,通俗说就是农药、兽药和添加剂。”

不光是检测技术手段的不配套,食品安全标准缺失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调研组副组长刘佩智提到了一个数据:“现在农药、兽药残留的标准有5432项。而欧盟有15万项标准。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和人家的差别就比较大。”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目前只关注已知风险,对没有标准的未知风险既无法检验,也不能做出不合格判定。”福建省检验检疫局局长宇方成建议“取消‘负面清单’,在标准制定中全面推行‘正面清单’,将国家已经批准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农兽药等化学投入品列入其中,并制定限量标准;对未列入的其他成分,应规定不得检出。”

这个建议得到了田中群常委的高度赞同,但这位中科院院士又很快提出,应当从我国发展现阶段出发,对适用“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的范围做个分类,更有利于执行。

无论是技术手段的使用,还是法律法规、安全标准的执行,都要靠身处基层的一线执法人员去完成。由于直接面对基层老百姓和监管对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执法人员的素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基层,调研组见识到一线人员承担的巨大工作压力和安全责任风险,听到了不少真实的声音。

“一线干部责任无限大、压力十分重,面临很大的失职渎职风险。”

“也想参加培训提高一下,可是所里就这么几个人,监管对象量又大,哪有时间?!”

现象在基层,根子在上面。对此,田惠光常委建议国家应当明确省市县三级的人才资格准入要求,人员培训也要从实用角度出发。“让执法人员一进门,对照这张纸,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作为卫生系统的一名“老兵”,她还切实关心基层检查人员的职业发展渠道,建议应保证专业的人能够进得来、留得住。

推动信息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治合力

中央提出,要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为此,许多委员也对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法》有一条是要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经验。”李健委员认为,将来,食品安全工作要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其中包括企业诚信体系和食品溯源体系。

“建立一个信息网”是田惠光常委希望看到的将来。在她看来,要形成全社会监管合力,重要是让社会参与进来。“我们省级都有食品安全网,以餐饮为例,第一步可以让老百姓通过政府的网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自主选择。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步一步去连,去连全国的网,去连农业系统的网。”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职业打假人”,借打假名义实现营利目的行为,令一些企业和基层监管部门深感头疼。田中群常委建议对这类恶意打假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高小玫常委也在思考目前社会消费者的监督该以什么形式出现,她鼓励可先探索权威人士进行科学宣讲的形式。有委员认为,应当将“职业打假人”拉入社会共治的队伍,约束不规范行为,发挥社会监督效用,最大程度充实社会共治的力量。

委员们认为,除了监管部门,人民群众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如何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中来,专家也贡献了不少“脑细胞”。

参加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温建群认为,应当发挥社会各个主体的作用,完善行业标准、行业征信体系和行业人员培训等。新闻媒体应当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针对报道不实解释不清,可建立媒体监督的法律责任制进行追责;消费者要维护自身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协会作为社会组织,应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一个诚字,道尽了多少无奈和向往。不仅是在调研中,日常的经验积累,也让委员们深感诚信的重要性。“加大诚信教育,为社会共治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吴恒权常委的话更显语重心长。

调研到最后,在委员们看来,食品安全更像是一场利益与良心的博弈。触动利益,是不是真的比触动灵魂更难?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调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