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保护黑土地 筑稳大粮仓

——全国政协“加强黑土地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5年04月13日 10:58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

  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生态学思考

 

一、 黑土地的形成过程

 

  我国黑土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气候和植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土壤类型。数万年至几十万年前,草原和森林植被枯死后的残体在原先的砂砾层上逐渐堆积,形成厚重的腐殖质层,最终发育成养分丰富的黑土。据估计,每形成1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万至4万年。

 

二、 黑土地利用的变迁史

 

  第1阶段,公元1850年清代中期以前:11世纪时,华北地区部分居民迁入松嫩平原一带,出现较大规模垦殖活动。13世纪以后,东北地区先后被蒙古族、女真族控制,游牧和渔猎文明成为主体。之后,清朝限制人们出关垦殖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在此期间,黑土区以草原和疏林草原的自然景观为主。

 

  第2阶段,公元1851-1931年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1860年,清政府决定“移民实边”,允许在东北边境地区进行垦荒;1897年,黑土地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1780年,东北地区耕地面积仅有0.33亿亩;到了1908年清末,耕地总面积已达1.2亿亩;1931年,耕地总面积增加到2.2亿亩。

 

  第3阶段,1931-1945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开始大量移民,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在东北占据耕地和备耕地已达3.9亿亩,黑土区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第4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影响,部分耕地弃耕,1950年,东北三省的耕地面积减少至2.1亿亩。20世纪50-70年代,政府组织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青“进军北大荒”,三江平原的草原草甸被开垦为农田。至80年代初,东北的耕地面积已达3.1亿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90年代开始,全国粮食调运格局由“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黑土地开发强度进一步提高。

 

三、 保护黑土地的技术措施

 

  长期开垦黑土地,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建议:一是因地制宜地推动以还草为主,辅以还林的退耕活动,使黑土地逐渐恢复其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二是施行草田轮作,尤其是种植豆科牧草,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增加土壤肥力;三是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四是积极推进生态恢复和重建。

 

 

编辑:薛鑫

关键词:黑土地 全国政协 “加强黑土地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 东北黑土区 协商

更多

更多